云南楚雄
“生产线”上走出“职业农民”
置身云南楚雄州禄丰县碧城镇的罗次合作社,与其说它是一排排育苗大棚,倒不如说是一个现代化厂区。68座联体钢架大棚均配备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喷灌技术,通过电源远程控制,社员坐在电脑前就可以实现对育苗供肥、给药、受温、水分等各个环节的控制。而这些“工作人员”其实就是当地的种烟农民,他们以自己的土地入股,经过专业培训,又到服务社打工,成了亦工亦农又是股东,还可以到合作社上班的“职业农民”。
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让工业生产的组织模式渗透进田间地头从而实现烟叶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罗次合作社在禄丰县是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典型。早在2008年,村里10位农民就联合出资344万元,成立了以“专业化育苗、商品化供苗、社会化服务”为宗旨的服务社,服务社所需140亩土地涉及的130户烟农,以每亩土地折价1万元的方式入股,当地烟草企业补贴557万元,量化为罗次坝子所有种烟农民的股份。
在禄丰,像罗次社员们的多种“复杂身份”并不鲜见。随着社会化服务、专业化分工的细化,这里从烤烟田间地头的育苗、种植、管理到后期的采收、烘烤、收购,各个生产环节都有类似的“职业农民”。他们或者是合作社的股东,或者只是到合作社来“打工”,或者二者兼具,他们经过专业的培训,懂技术、素质高,专门从事育苗、烘烤、机耕、植保等专业化服务,“职业农民”正在从这里走出。
贵州遵义
烟叶生产告别“粗放”
“现在种烟省心多了,很多环节都可以交给合作社的服务队去做。”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的农民李田国开心地说。
余庆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烤烟是这里的支柱产业。综合服务型烟农合作社的组建,有效整合了当地劳动力、技术、设施设备等资源,对稳定种植规模和实现烟叶生产减工降本起到积极作用。
以正在推行的烟叶“专分散收”为例,过去烘烤后的烟叶一般由烟农分级扎把,环节多、用工多、工作效益低,改为由专业的分级队进行分级后,工序减少、流程优化,更有利于集中管理,革新了烟叶收购分级的运行模式、作业方式和业务流程,专业服务、专业分级、散叶烘烤等新模式、新工艺,有效地促进了生产方式转变。
“最重要的还是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以前大家认为种上三五亩烟叶,搞点零花钱就可以了,现在觉得小打小闹没意思,种烟就要规模化,通过种烟致富,走上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路子。”余庆县烟草企业经理张正林认为,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深入推进,无论是从设施、装备、工作模式还是从理念、服务、管理方面看,烟叶生产已经从过去的“粗放”向着现代、精细的方向迈进,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变化。
湖北恩施
土地整理,理出新模式
刘家峁烟田里烟株长势良好,烟叶齐整清秀,而在一年前,这片地还是高低不平,岩石随处可见,正是土地整理让这里变得金叶飘香。
湖北省恩施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无三尺平”的状况制约着当地烟叶产业发展。为了破解山区耕地资源有限和现代化农业集中连片种植的矛盾,恩施州烟草部门一方面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在部分烟叶产区试点,先后开展了“以土地入股”的生产型、综合服务型合作社的探索。
试点地区从维护农民利益的实际出发,以田面坡度和田内障碍物为主要治理对象,采用“政策公开、尊重意愿、合理补偿、登记确认、同增同减、共享发展”工作方法,探索出了一套“三度、四宜、七步、八有”的系统工作模式,解决了山区土地整理中的诸多难题。针对整理前后土壤肥力结构变化,通过采取增加耕翻次数、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陪嫁土”移栽、分区变量施肥等综合技术措施,有效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优化了土壤性状。
今年2月,恩施州清江源基本烟田成立了土地整理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由全州23个烟农专业合作社联合发起设立,以承接烟田土地整理及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主,带领全州2万余户入社种烟农民,统筹资源,以独立法人身份参与到土地整理中来。
中国公民新闻网摘编:彭启智 |